肥胖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,不但导致较高的过早死亡风险,还与各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以及肿瘤的发生相关。肥胖的发生虽然受遗传、环境和社会文化等因素共同影响,但根本原因是机体的能量摄入大于能量消耗,从而导致多余的能量以脂肪的形式在体内贮存。膳食营养和身体活动是肥胖防治的两大重要影响因素。
一、控制总能量摄入
保持合理膳食控制总能量摄入和保持合理膳食是体重管理的关键。控制总能量摄入,可基于不同人群每天的能量需要量,推荐每日能量摄入平均降低30~50%或降低500~1000kcal,或给予超重和肥胖个体85%和80%的摄入标准等方法,达到控制总能量摄入的目标。
二、少吃高能量食物,饮食清淡,限制饮酒
减重期间应少吃高能量食物,如油炸食品、含糖烘焙糕点、糖果、肥肉等;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,如全谷物食物、蔬菜、水果等。减重期间饮食要清淡,严格控制脂肪/油、盐、添加糖的摄入量,每天食盐摄入量不超过5g,烹调油不超过20~25g,添加糖的摄入量最好控制25g以下。首先,应减少烹饪过程中烹调油、盐、糖用量,多选用蒸、煮、熘及水滑等烹调方式,少油煎炸。其次,采购时选择脂肪、碳水化合物或糖、钠含量低的食物,尽量不选或少选油炸食品、加工肉制品、冰淇淋及含糖饮料等。严格限制饮酒。
三、纠正不良饮食行为,科学进餐
在控制总能量摄入的基础上,保持一日三餐的时间相对固定,定时定量规律进餐。重视早餐,不漏餐,晚餐勿过晚进食,建议在17:00~19:00进食晚餐,晚餐后不宜再进食任何食物,但可以饮水。
• 不暴饮暴食,控制随意进食零食、饮料,避免夜宵。
• 进餐宜细嚼慢咽,摄入同样食物,细嚼慢咽有利于减少总食量。
• 减缓进餐速度可以增加饱腹感,降低饥饿感。
• 适当改变进餐顺序,按照蔬菜-肉类-主食的顺序进餐,也有助于减少高能量食物的进食量。
四、多动少静,睡眠充足,作息规律
身体活动不足或缺乏、久坐的静态生活方式是肥胖发生的重要原因。肥胖患者减重的运动原则是中低强度有氧运动为主,抗阻运动为辅。每周进行150~300分钟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,每周5~7天,至少隔天运动1次;抗阻运动每周2~3天,隔天1次,每次10~20分钟。每周通过运动消耗能量2000kcal或以上。尽可能减少静坐和被动视屏时间,每天静坐和被动视屏时间要控制在2~4小时以内。对于长期静坐或伏案工作者,每小时要起来活动3~5分钟。经常熬夜、睡眠不足、作息无规律可引起内分泌紊乱,脂肪代谢异常,增加肥胖风险,导致“过劳肥”。肥胖患者应按昼夜生物节律,保证每日7小时左右的睡眠时间,建议在夜里11点之前上床睡觉。
五、食养有道,合理选择食药物质
遵循“药食同源”理论,结合中医辨证分型论治,胃热火郁证采用具有清胃热、消导滞作用的食药物质,如铁皮石斛、麦芽等;痰湿内盛证采用化痰消滞作用的食药物质,如薏苡仁、橘皮、砂仁等;气郁血瘀证采用理气化瘀作用的食药物质,如橘皮、山楂、当归等;脾虚不运证采用健脾益气作用的食药物质,如茯苓、山药、莲子等;脾肾阳虚证采用温阳补虚作用的食药物质,如小茴香、山药、肉桂等。
六、安全减重,达到并保持健康体重
科学减重需遵照循序渐进的原则,减重速度并非越快越好,过快的减重速度易对机体器官组织造成损伤,甚至危及生命。
较为理想的减重目标应该是6个月内减少当前体重的5~10%,合理的减重速度为每月减2~4kg。减重速度因人而异,一般分为3种情况:第一种是体重平稳下降,每周减0.5~1kg;第二种是减重初期的1~2个月体重无明显变化,之后体重才开始下降,而且下降速度较快;第三种是体重最初下降较快,可达每周下降1~2kg,随后体重停止下降,进入为期数周甚至数月的平台期,突破平台期后体重继续下降。
在减重过程中应注意自我监测,既包括对体重变化的监测,又包含食物摄入量以及身体活动情况的监测。同时,减重过程中不只是要关注体重的变化,更要关注体脂率和肌肉量的变化,做到减少肌肉的流失,维持机体的肌肉量和基础代谢率。减重者应清楚了解减重的过程和机体正常的生理变化,循序渐进、逐步减至正常体重。
(供稿:郭翔飞营养科普工作室 高魏 审核:王本鹏)